2月27日下午,森林生态所(团队)召开所务(团队)会议,布置有关工作,开展团队学术交流,全所及部分团队成员参加。会议传达学习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等重要文件精神,并结合城市生态站等科研项目任务要求,围绕“水、土、气、生”四个生态要素监测评价,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会上,李虹茹博士围绕“降水格局变化对亚热带阔叶林碳固持能力影响机制研究”做学术交流汇报。一是降水格局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具有深远影响。亚热带阔叶林作为重要的碳汇,其碳固持能力受到降水变化的显著调控。二是降水格局的改变(如降水量减少或极端降水事件增加)会直接影响土壤温度、湿度和pH值等理化性质,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三是微生物群落在有机碳分解、养分循环和温室气体(如CO₂、CH₄和N₂O)排放中起关键作用,从而影响碳的固定与释放。四是降水变化会通过调节植物光合作用和根系分泌物输入,改变土壤有机-矿质-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碳的稳定性。五是通过研究降水格局变化对亚热带阔叶林碳固持能力的影响机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功能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袁希博士围绕“植被树干液流研究进展”做学术交流汇报。袁希结合院百草园北园木荷、樟树、闽楠3个树种树干液流监测数据。从树干液流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出发,研究成果表明:3种阔叶树种的旱季树干液流密度均显著高于湿季;不同树种的树干液流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影响;旱季的树干液流速率与饱和水汽压差存在更强的时滞效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城市森林植被响应气候变化趋势研究开辟了方向,也是挖掘利用南昌城市生态站监测数据,产出科研成果的具体实践。
与会人员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针对学术报告中的科学问题、试验设计、观测技术、研究过程等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拓宽了研究视野,也为解决复杂科研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思路。
大家纷纷表示,本次活动是今年首次举办学术交流会,今后将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举办多场学术活动,丰富团队学术氛围;同时要求全所(团队)成员,要按照院党委提出的持续做好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篇文章要求,瞄准森林生态领域科学前沿,发挥自身的人才和平台优势,多争项目,多创佳绩。